中华书画艺术,以笔墨为舟,载千年文化之魂,扬大国气象之威。名家挥毫,如龙蛇游走于素笺,墨色氤氲间,尽显山河壮丽、人文厚重。其笔力纵横,或雄浑如山岳,或灵动似流泉,每一划皆镌刻时代印记,每一字皆蕴含家国情怀。
古有王铎之笔,墨韵长存,惊风雨而破藩篱,其书风雄浑奇崛,笔力能移五岳,以千秋笔法传真意,翰墨之中见春生。今有当代书画家,承古法而创新意,融传统于时代,以丹青绘就盛世图景,用书法书写责任担当。他们的作品,或如云烟缥缈,意境无穷;或似星辰璀璨,独耀艺坛。
此等名家,以翰墨为媒,以丹青为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的艺术,不仅是个人才华的绽放,更是大国文化自信的彰显。笔走龙蛇间,他们书写着时代的华章,传递着民族的精神,让世界透过这一纸一墨,感受中国的厚重与活力,见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欲将八体写人生——记张济海和他的爨八体书法
文/史留成
在当代书坛,张济海以其独创的爨八体书法独树一帜,成为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之路,是对传统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宛如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书写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一、溯源二爨——小众艺术的独特魅力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各种书体琳琅满目。而二爨,即《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犹如两颗隐匿于深山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魅力。这两块碑刻,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汉字从隶书到楷书过渡阶段的产物,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烙印和书法风格。
《爨宝子碑》被称为“小爨”,其字体古朴稚拙,结构奇巧,笔画形态丰富多变。点画多呈三角形,犹如刀劈斧削,刚劲有力;横画起笔方峻,收笔常带有隶书的燕尾,呈 “翘头横” 之态,俏皮而不失庄重;竖画则如竹节般挺拔,富有质感,被称为 “竹节竖”。这些独特的笔画特征,让小爨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看似稚嫩却蕴含着无尽的艺术张力。
《爨龙颜碑》又称“大爨”,相比小爨,它的字体更为雄浑大气,结构更为严谨稳重。大爨在保留隶书古朴韵味的同时,更加凸显了楷书的规整与端庄。其笔画粗壮厚实,气势磅礴,犹如壮士挥毫,尽显豪迈之气。无论是用笔的力度还是结构的布局,大爨都展现出一种成熟而大气的美感,体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准。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历史变迁等原因,二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为人知,仅在小众的书法爱好者群体中流传。它们犹如深闺中的佳人,等待着有缘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份独特的艺术之美。
二、写活爨体——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张济海与爨体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邂逅。当他第一次看到二爨碑刻的拓片时,就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书法艺术跨越千年的强大生命力。
从此,张济海踏上了深入研究爨体的道路。他深知,要想将爨体写好,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领悟古人的笔法和神韵。为此,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临摹二爨碑刻,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形态、走向和力度变化。他沉浸在爨体的世界里,如痴如醉,不断探索着如何将碑刻中的金石味转化为毛笔书写的灵动笔法。
然而,张济海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临摹和传承。在他看来,书法艺术要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必须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审美和创新元素。于是,他开始尝试将其他书体的优点融入爨体之中,博采众长,为爨体注入新的生命力。
他汲取篆书线条的圆润流畅,使爨体字的笔画更加灵动自然;借鉴隶书的蚕头燕尾和波磔之美,丰富了笔画的形态变化;融合楷书的严谨结构,让爨体字在古朴中更显稳重端庄;引入行书的连贯笔意,使字与字之间气脉相通,增强了作品的整体连贯性;吸纳草书的自由奔放,为爨体增添了动态与活力,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他的作品中,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能明显看到篆书藏锋、回锋的痕迹,使得笔画更加含蓄饱满;某些长笔画则运用了隶书的波磔技巧,一波三折,尽显古朴韵味。在字与字的衔接处,行书的连笔和呼应关系让作品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而草书的自由奔放则体现在一些笔画的夸张伸展和灵动变化上,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感与活力。
为了将爨体字写“活”,张济海还十分注重透过刀锋看笔锋,把石刻变成笔法。他通过对碑刻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分析笔画的形态、走向、力度以及刻痕的深浅变化,从而推断出古人书写时的用笔动作和节奏。在书写过程中,他运用毛笔模拟刀刻的效果,通过控制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等技巧,表现出碑刻中笔画的方峻、刚劲和古朴。同时,他巧妙地运用飞白和枯笔,模拟碑刻的风化效果,增添作品的古朴韵味和历史沧桑感。
在章法与结构上,张济海也大胆创新。他打破了传统书法整齐划一的布局方式,采用大小错落、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有的字写得较大,突出主体;有的字写得较小,作为陪衬。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有宽有窄,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也十分巧妙,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变化。在结构上,他对爨体字的字形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和变形,打破常规的对称结构,追求奇正相生的效果。比如,他会将一些字的重心偏移,使其看似摇摇欲坠,却又能在整体上保持平衡,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同时,他还善于运用留白,让作品疏密得当,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张济海终于成功地将爨体字写“活”。他的作品既传承了爨体的古朴雄浑,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新元素,为爨体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当代书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爨体字这一古老书体的独特魅力。
三、融入八体——独特风格的形成
张济海的创新之路并未就此止步。在对爨体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创造出一种更加独特的书体。于是,他萌生出将大爨、小爨、篆、隶、行、草、飞白、漆书等八种风格迥异的字体融合在一起的想法,这便是“爨八体”的雏形。
要将八种不同的字体融合为一体,绝非易事。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风格,如何让它们自然融合,既保留各自特色,又能形成统一的整体风格,成为张济海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济海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实践。他深入研究每一种字体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互补之处。在笔法上,他继承了二爨的“三角点”“翘头横”和“竹节竖”等特色笔法,同时将不同字体的笔法融合创新,使笔法更加丰富多样。例如,他在书写中巧妙地运用篆书的中锋用笔,使线条更加圆润饱满;结合隶书的侧锋用笔,增加笔画的变化和表现力;借鉴草书的使转笔法,使笔画之间的衔接更加流畅自然。
在结构上,张济海打破了传统书法结构追求平稳的观念,注重向上取势,用笔的提按幅度增大,使字体更具动态感和跳跃感。他将大篆中宫收紧取“散式”、小篆上紧下松取竖式、隶书左右八分取横式、楷书方正中取右下式等特点融入爨八体中,使其在结构上不拘一格,变化万千。总体上,爨八体由翘头横决定向上取势,就像人之微笑嘴角上扬一样,给人以欢快之感,让作品充满鲜活力,展现出独特的张力。
在风格上,张济海通过字体的组合、笔画的粗细、疏密等变化,营造出或古朴、或灵动、或雄浑等不同意境。他的作品中,篆书的古朴、隶书的沉稳、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飞白的虚实、漆书的凝重与二爨的独特风格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这种风格既具有传统书法的深厚底蕴,又充满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让人耳目一新。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张济海终于成功地创造出了“爨八体”。这种独特的书体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它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张济海在书法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四、入典传承——艺术成就的认可
张济海的爨八体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逐渐得到了书法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其作品在国内外众多书法展览中频繁亮相,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开创的“爨八体”书法被收入专业权威典籍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张济海个人艺术成就的极高认可,更是对爨八体书法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能够被收录进《中国书法大字典》,意味着爨八体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具有独特地位和价值的书体,将被后世所铭记和传承。
除了在学术领域获得认可,张济海的爨八体书法在市场上也备受青睐。他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代表作不仅在保利、翰海、苏富比等各大拍卖公司高价拍出,被海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还永久性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和全国众多风景区,展示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场合。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百石传薪——走向大众的文化传承
张济海深知,书法艺术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书法艺术,特别是让青少年一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发起了“爨八体百石传薪”工程。该工程以独创的爨八体书法为核心载体,精选108 条以“忠、孝、善、爱”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经手工勒石镌刻后,面向学生与社会团体开展拓印传承活动。这些名言警句内容丰富,涵盖了《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名句,也包含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德箴言,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浓缩于方寸之间。
在创作与呈现方式上,张济海坚持纯手工勒石镌刻,从石料筛选、书法书写到雕刻打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石料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青石,确保碑刻历经岁月仍能保存完好;镌刻过程中,以刀代笔,精准还原爨八体书法的独特韵味,使每一笔划都苍劲有力、古朴厚重。108 块石碑构成一个文化矩阵,既是书法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传统美德的立体教科书。
通过拓印传承活动,学生和社会团体可以亲身体验拓印技艺,感受石碑上文字的温度与力量。在拓印“精忠”“孝悌”等字样时,参与者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的理解;社会团体通过集体拓印活动,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让爱国精神与传统美德在实践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爨八体百石传薪”工程自推出以来,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一工程,张济海让爨八体书法走出了书斋,走向了大众,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启示——创新与传承的时代意义
张济海和他的爨八体书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书法艺术创新与传承的启示。
首先,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书法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张济海正是通过将多种书体融合创新,创造出了爨八体书法,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和继承。书法家要深入研究传统书法的精髓,领悟古人的笔法、结构和神韵,从中汲取营养。只有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张济海在创造爨八体书法之前,对二爨碑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临摹,正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他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书法艺术要走向大众,服务社会。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法家要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书法艺术传播给大众,让人们在欣赏和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张济海的“爨八体百石传薪”工程,就是书法艺术走向大众、服务社会的一次成功实践。
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张济海这样的书法家,他们以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在创新与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们的努力不仅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期待张济海在未来的书法创作中,继续书写精彩人生,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爨八体书法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